相關各方包括業主在內,平日不夠關注電梯日常維護,以致許多電梯“積勞成疾”。
電梯故障頻發,背后原因何在?記者多方走訪調查后發現,日常維護不到位、電梯質量標準的缺失,是造成電梯故障頻發的主要原因。與汽車等其他日常生活工具相比,樓宇電梯的安全問題并未受到足夠重視;而行業競爭惡化、法規相對不健全,使得電梯安全問題更加凸顯。
物業維修資金短缺
羅湖區培森大廈物業管理單位——洪湖物業負責人駱女士談起大廈的電梯時一臉無奈:“日常維護費用入不敷出,現在已經欠了兩萬多的債。”
“入不敷出”的“入”,指的是物業專項維修資金,用于包括電梯在內的物業維修和保養。除了開發商在入伙前按總價2%繳納的首期歸集資金外,電梯等物業的日常維護費用主要依靠業主每月繳納的維修資金(多層0.15元/月/平方米,高層0.25元/月/平方米),與水電費、物業費等一起由物業公司代收。
“收費標準是1998年開始實施的,我們在2008年重新宣布了一次;實際上,已經14年沒變了?!鄙钲谑凶》亢徒ㄔO局物業監管處處長雷昭新告訴記者。
以培森大廈為例,按照每平方米0.25元的標準,每月可收得的物業維修資金總共不到5000元。除開其他物業的維修費用之后,剩下的錢也不夠電梯維修費用。
《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》規定,電梯屬于特種設備,每15天就應該進行一次清潔、潤滑、調整和檢查。如果嚴格按照規定執行,僅大廈4部老舊電梯每月的維修成本就已超過5000元。
“經費短缺直接造成一些小區日常維護與保養不到位,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樓宇電梯的安全隱患?!崩渍研抡f。
業主“產權人”意識淡薄
電梯是業主共有的財產,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,一部分業主平常不夠關注電梯問題,以為物業公司收了錢,就該全權負責,這種認識上的誤區,導致業主與物業公司糾紛不斷。
由于故障頻發,西麗桑泰丹華府三期的業主曾要求物業公司更換樓房的電梯,卻一直遭到拒絕。記者前往采訪時,該小區物業陳姓負責人告訴記者,一是因為該小區交付使用不到5年,電梯未到需要更換的使用年限,二是因為小區至今未開過業主大會。
按規定,每一次電梯維修都需要在業主授權的情況下,使用物業專項維修資金。而使用物業專項維修資金,需經業主大會投票通過?,F實情況是,大部分本應由業主做的決定,都在由物業公司代理。
深圳市超過一半的住宅小區至今尚未成立業主委員會,與業主有關的常規工作無法正常開展,這導致許多業主在維護自身權益時陷入困境,電梯安全問題成為典型。
“一些業主參與日常事務積極性不夠,平常不夠關注電梯的日常維護,等出了問題后才找物業公司‘扯皮’?!崩渍研抡f。
10年間電梯維保費直線下降
此外,行業惡性競爭也為電梯安全埋下隱患。
一些物業公司盡管“不差錢”,但為了減少開銷,往往選擇報價最低的維保方,而一些小的維保單位為了生存,也迎合物業公司,一味壓低維保價格。
我市目前有正規電梯維保公司192家,這個數字較之10年前漲了兩倍,這還不包括不少“無證診所”,但電梯維保價格卻從2003年的平均每臺每月2000多元降到現在的500多元。一些維保公司只能在成本上做文章,該換的零件不換,直接導致電梯修了壞、壞了修,惡性循環。
由于多次維修后故障仍頻發,景田北華盛領寓在去年年中就剛換了一家維保公司。該物業品質管理部經理陳曉軍告訴記者,由于之前的公司服務太差,他們換了一家維修價格高出一倍的大公司。但絕大多數業主反映,電梯還是每周都會有兩三次故障。
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,電梯行業比較特殊,從生產、購買,到使用、管理,各個環節相互分離,任何一塊出了問題都可能引發故障,但很少有人承擔責任。“除了維保行業惡性競爭,在生產、購買環節,廠商的自律性都比較差,既然沒人負責,市場肯定無序混亂?!?/DIV>
徐州富奧電梯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徐州電梯銷售,保養,安裝維修 。
對此,近年來,我市市場監督部門加大了對維保方的監督檢查力度,除每年對在用電梯進行強制性年檢外,還要求每隔15天進行一次維保和檢查。但事實上,由于電梯安全責任主體難以明確,國家目前又缺乏具體的電梯維保固定標準,相關部門在監管過程中也陷入尷尬。此外,電梯管理涉及多個政府部門,除針對電梯質量管理的特種設備管理處外,還牽扯住建、物價等部門,制定政策時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,監管十分困難。
徐州富奧電梯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徐州電梯銷售,保養,安裝維修 。